土拨鼠,学名旱獭,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草原地区的大型啮齿类动物。它们以其独特的体型、习性以及与人类文化的互动而广为人知。
土拨鼠属于松鼠科旱獭属,学名Marmota。这一属下共有15种物种,土拨鼠是其中体型较大的成员,体长超过400毫米,体重通常在3~7千克之间。
土拨鼠的头部短而宽,耳朵较小,上、下颚各有两颗门齿突出,尾巴末端略扁。它们的毛发长而浓密,多为黄褐色。草原犬鼠的体毛呈黄色,耳朵较深色,腹部较浅色,尾端为黑色或白色。
土拨鼠主要分布于北美洲部分地区,也栖息于北半球的山地和平原地区,包括平原草原等。因其生活在草原上,一受惊动会发出类似“汪汪汪”的叫声,故名。草原犬鼠也常被称作“土拨鼠”。
草原犬鼠体毛呈黄色,耳朵较深色,腹部较浅色,尾端为黑色或白色;鼻子与耳朵都很小,胡须黑色,可达3厘米;脚上有5只脚趾,长有黑色、弯曲、厚实的利爪;尾巴占全身百分之20的长度。土拨鼠的体型粗壮肥大,颈粗吻阔,耳小眼细,四肢粗短,利爪坚硬,松尾短扁。
土拨鼠主要分布于北美大草原至加拿大以及俄罗斯、中亚和东欧草原。在我国,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也有它的身影。
“愚蠢的土拨鼠”出自美版《甄嬛传》现国语神翻译,“你们这群愚蠢的土拨鼠”;“发了霉的橙子什么梗”出自老电影,译制片,上面骂人的话。土拨鼠,学名草原犬鼠,也叫旱獭,为松鼠科旱獭属的动物,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亚和东欧草原。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
土拨鼠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作为大型啮齿动物,土拨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有着显著影响。
土拨鼠,这个生活在草原上的大型啮齿类动物,以其独特的形态、习性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大自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了解和保护这些生物,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丰富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