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可掬,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面带笑容,仿佛满面的笑容可以双手捧取。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情,更是一种内心喜悦的自然流露。这种表情通常被用来形容人非常高兴,给人一种亲切、友好的感觉。
“笑容可掬”的成语故事源于《三国演义》中的著名场景。当时,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乘胜追击,直逼西城。面对无兵可守的困境,诸葛亮却沉着镇定,大开城门,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城内有埋伏,因此不敢贸然进攻,最终选择退兵。
笑容可掬的近义词包括“眉开眼笑”、“喜形于色”等,都表达了同样的喜悦情感。而其反义词则有“愁眉苦脸”、“咬牙切齿”等,这些词语则多用于形容人的不满、愤怒或悲伤情绪。
在英语中,“笑容可掬”可以翻译为“eallsmiles”,这个短语传达了同样的友好和喜悦的情感。
笑容可掬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喜悦、友好或欢迎的场景中。例如,在欢迎宾客、庆祝节日或表达友好时,人们往往会面带笑容可掬的表情。
笑容可掬和“喜形于色”都表示脸上流露喜悦的意思,但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笑容可掬侧重于面部表情,可能表里如一,也可能为了某种目的而表里不一。而“喜形于色”则是指发自内心的喜悦,表里如一。
在发音上,“笑容可掬”中的“掬”应读作“jū”,而不是“jú”。在书写上,“掬”字不能写作“鞠”。
王老笑容可掬地跟每个到会的同志打招呼。
这个例句中,笑容可掬形容了王老在欢迎同志时的友好态度,体现了他的喜悦和热情。
笑容是人类最具有感染力的表情之一。一个笑容可掬的人,往往能够给周围的人带来正能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笑容可掬被视为一种美德。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和尊重。
笑容可掬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人内心喜悦的自然流露,传递了友好、和谐的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面带笑容,用笑容去感染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