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与华歆:古人的智慧与品德
1.管宁与华歆的生平简介 管宁(guǎnníng),字幼安,三国时期魏国学者,以其好学不倦著称。他十六岁时失去父亲,与母亲及从弟管邈居住在辽东。管宁勤奋好学,常在家中读书,深受当地人尊敬。华歆(huàxīn),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华歆在汉桓帝时为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太尉,与邴原、管宁一同在外求学,三人友情深厚,被誉为“一龙”,华歆为龙头,管宁为龙腹,邴原为龙尾。
2.管宁与华歆的故事 (1)共园中锄菜:管宁与华歆共同在园中锄菜,这是他们相识的开始。在这个场景中,两人展现出了不同的品质。管宁挥锄与瓦石不异,表现出了他对学习的专注和对生活的淡泊;而华歆则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尝同席读书:两人曾同席读书,当有乘轩冕过门者时,华歆废书出看,而管宁则继续读书如故。这一细节展现了管宁的定力和对学问的执着。
(3)有乘轩冕过门者:这一情节进一步凸显了华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管宁则对此毫不在意。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这句话描述了华歆对功名利禄的态度,他看到了乘轩冕过门的人后,选择了抛弃它。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这句话表现了管宁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坚定,以及华歆对此的动摇。4.“管宁割席”的意义 管宁割席”这一成语,源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不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友。这一故事反映了管宁的脱俗和华歆的俗,管宁为了脱俗而去脱俗,少了生活的烟火气息,而华歆则更注重世俗的功名利禄。
5.管宁与华歆的读音
管宁(guǎnníng):管读作guan,声母是g,介母是u,韵母是an,读音是三声;宁读作ning,声母是n,韵母ing,读音是二声。
华歆(huàxīn):华读作hua,声母是h,介母是u,韵母是a,读音是二声;歆读作xīn,声母是x,韵母是in,读音是īn声。通过了解管宁与华歆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与品德,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友情、名利与学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