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端午节还有一个特别的别称——“女儿节”。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别称的由来和内涵。
1.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最初,人们为了纪念在这一天为国投江殉难的屈原,开始流行包粽子、划龙舟以及插菖蒲、戴香包、饮雄黄酒、挂长命缕等习俗。
2.女儿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被称为“女儿节”的缘由,史书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杰出女政治家武则天。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即便家中女儿长大嫁人,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过节。端午节也称“女儿节”。
3.女儿节的其他说法:除了纪念武则天,中国女儿节还有其他说法。比如每年三月初三、七月初七也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4.解粽节:端午食粽是传统习俗,古人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长度的游戏,长者为胜,故端午节又称“解粽节”。
5.菖蒲节:端午节时,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邪的习俗,因菖蒲有驱邪避毒的作用,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6.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7.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别称:根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都开始给家里的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头上带一支石榴花簪,在端午节中午之前,大家都会举行庆祝活动。
8.端午节女儿节的习俗: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都开始给家里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而“女儿节”这一别称,更是展现了端午节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庆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