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就业市场面临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供需两端找到平衡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的现象,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这包括建立以公共服务就业机构为主,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形成覆盖面广、服务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
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应向高校适当放权,调动它们专业调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有助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减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改变就业观念,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至关重要。校正一味求稳、求大(城市)、求高(薪资)的择业心态,鼓励更多就业者主动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
企业需要改变用工观念,努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人才流失,缓解用工荒问题。
受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时滞性以及教育培训渠道不平衡不充分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出大量技术技能适配的人才。
社会整体就业水平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会引起“有活没人干”的现象。
许多企业存在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一些高技能劳动者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需要从就业市场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入手进行破解。
当前,我国有超2亿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
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破除劳动力和人才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所有制单位间的流动障碍,需要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定期发布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指南,构建常态化的产业问题捕捉机制和人才需求动态机制,有助于缓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