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源于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是梵文音译,意为“救倒悬”。唐朝文人将其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成为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目连戏讲述了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在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发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为了救母,目连用道眼视察,最终在地狱中救出了母亲。
目连戏在表演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据《陶庵梦忆》卷六记载,演出时搭建了一个大戏台,挑选了徽州旌阳的三四十名戏子,这些戏子身手剽悍、技艺精湛,擅长相扑和跌打。表演内容包含了各种惊险刺激的技艺表演,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等。
目连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孝道的重视,以及对于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信仰。在佛教史上,目连下地狱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犍连,也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因为看到母亲受苦,于心不忍,所以也不忍一切众生的母亲受苦。因此他发愿要做地藏王菩萨,到地狱管地狱的事,帮助受苦众生离苦得乐。他的誓愿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目连戏所传递的亲情、孝道、因果轮回等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生活的纷繁复杂中,要珍惜亲情,坚守孝道,同时也要明白因果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目连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目连戏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目连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通过对目连戏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