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建立。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清朝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皇帝期间。清朝最全盛时期的领土,西边到达了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现今的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
清朝在初期经历了领土扩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晚期,领土逐渐失去。从1690年到1696年,清朝用了七年时间平定漠西准噶尔,但并未完全消灭,直到乾隆朝才彻底征服。在19世纪末,清朝在多次战争中失去领土,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
道光年间,清朝已经是王朝末期景象。英国人入侵,尽管大清屈辱地割地赔款,但英国人却教会了大清什么是现代化。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清的灭亡似乎成为定局。1912年,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
大清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的灭亡不仅意味着一个王朝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终结。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和战乱,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尽管大清已经灭亡百年,但仍有国家使用大清国旗,且至今未与中国建交。这种现象反映出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也让人深思大清国旗背后的文化传承与外交困境。
有人说故宫是他家的,这反映出故宫作为国家文化遗产,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故宫见证了清朝的兴衰,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游客们来到故宫,不仅是为了欣赏其建筑之美,更是为了追寻那段尘封的历史。
大清灭亡已经过去了百年,但其历史影响仍在。通过对大清灭亡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近代史,也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展望未来。